——传承东坡文化 赓续红色血脉
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为传承弘扬三苏文化,近距离地了解家乡人文历史,激发孩子们爱祖国、爱家乡的情感,在这个美好的四月,眉山市东坡区东坡小学五六年级的同学们开启了研学之旅,以脚步丈量三苏文脉,用指尖触摸故里砖瓦。
五年级:寻味三苏故里 探味东坡泡菜
走近东坡
五年级同学走进三苏祠,仿佛穿越到九百多年前。他们跟着苏东坡的足迹,体会他“奋厉当世”的远大理想,陪同他自由自在地快乐玩耍。研学老师带着大家齐思考“苏门家风何处寻”,穿过瑞莲亭,站在启贤堂的荔枝树下,孩子们认真记下“读书正业、孝慈仁爱、非义不取、为政清廉”。站在来凤轩,孩子们齐声诵读“门前万竿竹,堂上四库书。”当研学导师讲述“东坡肘子”背后心系百姓的典故时,千年银杏正把斑驳的树影投在孩子们认真记录的本子上。
祭拜三苏
三苏祠内,孩子们身着汉服,整齐肃立。在庄严古典的音乐中,全体学生拱手、作揖、行礼拜三苏,齐声朗诵《祭苏轼文》,表达对三苏的敬仰。袅袅香烟,阵阵钟鸣,稚嫩童声与圣贤对话,和先哲交流:“我要唱支歌,唱给苏东坡。从小立大志,瑞莲吐新荷.......”此刻,这熟悉的歌声从心底唱出,甚是动听。
探味泡菜
中国泡菜看四川,四川泡菜看眉山。东坡泡菜,是眉山东坡区的特产,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。同学们走进泡菜城,了解泡菜的历史,学习泡菜的做法,还知道了东坡泡菜对推动家乡经济的作用,激发了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。孩子们制作泡菜,品味泡菜,进一步走近了东坡先生,感受他在困境中的乐观与豁达。
文化自信从不是空中楼阁。当稚嫩小手触碰千年泡菜,当清澈眸光对话先贤墨香,传统文化便跃出书本铅字。东坡文脉的呼吸、故土发展的脉搏,凝成东坡少年成长的筋骨。此刻传承三苏薪火,争做强国栋梁的信念,正在少年逐梦前行的路上激荡出最铿锵的回响。
六年级:传承非遗匠心 赓续红色血脉
在新时代弘扬文化自信与赓续红色基因的使命下,六年级师生前往眉山市青神县,开展了一场以“竹 ”为媒、 以“红 ”为基的研学实践活动,将非遗技艺的匠心传承与革命精神的时代回响深度融合,在历史的回响与竹编的经纬中,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与工匠精神教育课。
第一站:红色西山——缅怀革命先烈,赓续红色血脉
研学首站来到青神县红色西山景区,这里是1934年“西山红军武装起义”的发源地,也是四川省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。在讲解员的带领下,同学们参观了西山起义纪念馆,通过历史照片、实物展陈和沉浸式场景还原,深入了解了起义的背景与壮烈历程。
“青神的革命先烈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。”一位学生在参观后感慨道。在烈士纪念碑前,全体师生肃立默哀、敬献鲜花,表达对英雄的崇敬。
年级内拔河比赛的较量更是一堂生动的“团队课”和“意志课”。培养合作精神、拼搏意识和集体荣誉感,对学生的成长和班级建设都有深远影响。
第二站:青神竹艺城——指尖上的非遗,竹编里的中国
作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,青神竹编以“薄如蝉翼、细如发丝”的技艺闻名,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在竹艺博物馆,同学们惊叹于《清明上河图》竹编长卷等精品力作,感受“以竹为纸、以刀为笔”的匠心独运。
实践环节中,竹编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并指导同学们编织简易竹器——小金鱼。“看起来简单的金鱼,原来编起来还挺复杂!”亲手体验后,许多同学对传统工艺的复杂与精妙有了更深体会。竹艺城负责人介绍:“青神竹编不仅是技艺,更是一种‘坚韧不拔、虚心向上’的文化象征,这与红色精神一脉相承。”学生与国宝萌宠熊猫亲密接触,传统竹竿舞体验,用节奏和力量诠释生命的魅力。
寻味三苏故里,
探味东坡泡菜。
传承非遗匠心,
赓续红色血脉。
研学旅途的课堂,
将三苏风骨与爱国赤诚,
熔铸成新时代少年的精神脊梁。
文字:旷艳梅 郭华英